“侨”这新时代:南侨机工后代的“侨”情结

2017年11月22日 14:52    来源:中国侨网

  中共十九大昭示,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新的高度在砥砺奋进中积累、质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侨’这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一篇篇优秀征文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眼中、心中的新时代。

——编者按

“侨”牵着我

陈达娅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就知道父亲是海外归来的华侨。

  那时,对华侨的概念是模糊的。只知道父亲是从新加坡回来的,怎么来的,不知道。年少时,在我家居住的四合院里,茶余饭后,邻居们喜欢聚在一起,听父亲讲他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他的海南方言混杂着昆明方言的讲述,绘声绘色,让邻居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都会说“陈爷爷、真了不起”。时间一长,胡同里周边的邻居们都知道我们院子住着一位老华侨。

  在我刚步入校园时,父亲因海外关系,被隔离审查,回不了家;母亲被下放到农村,也回不了家。我独居家中,生活上自我照顾。在初中三年级时,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接受一次两次的家庭出身审查和团组织对我的考验。看到和我一起写入团申请书的同学已经成为共青团团员,那一刻,我对父亲满是怨言。

  父亲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豁达、正直、不亢不卑。为了供我们姐弟上学,他不顾年迈体弱,退休后又出去再度工作,再苦再累他都默默地承受。父亲累了、老了,躺倒了。

  父亲离开我们,走了!

  在向父亲作最后痛别之时,来了一个个父亲生前的战友,他们全都是“侨”。全是和父亲一样,抗战时期从海外归来的南洋华侨。

  作为南洋华侨的后代,我也情不自禁地溶入“侨”之情结中。

  年少时期的我,看到来家常坐的那几个叔叔,操着与父亲相同的口音,语速很快地谈笑风生。我很想听个明白,却似懂非懂。

  1986年,病床上的父亲得知留在昆明还有数十人的南侨机工,高兴得不得了。南侨机工举办活动,久病的父亲不能走动,就由母亲前往。母亲回来,他一定问个明白,多少人,做何活动,然后喃喃自语:“哦,黎家明、翁家贵、罗开瑚、韩利丰……他们都去参加了,好!好!”那份挂念,牵着我一步步走近南侨机工,认知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多年前,在昆明西山“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我认识了前来瞻仰纪念碑的省内外幸存的老机工。他们面对着纪念碑是那样的肃穆、那样的深情、那样的眷恋。一位从广西赶来的老机工,个子不高,肩上斜跨一帆布包,背一包干粮,一壶水,古铜色的面庞在透过树林的阳光映照下微泛亮光。他凝视着纪念碑,一动不动,久久伫立,尤如一尊雕像,他的双眼噙满泪水,那泪水顺着脸颊无声无息悄然流下。

  南侨机工纪念碑,不是用石雕刻成,而是3200名南侨机工的血肉铸成!它浓缩了所有南侨机工乃至海外南洋华侨的热血和悲壮!

  之后,我作为南侨机工的第二代,在新加坡陈共存先生的资助下,和几位健在的老机工重走滇缅路。随着里程的不断深入,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挖掘、整理南侨机工历史,弘扬南侨机工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在我工作之余,追寻父辈历史的足迹,未曾停步。

  我到厦门华侨博物院参观了解华人华侨之历史;到集美参观嘉庚先生的故居及其陵墓;到集美大学宣讲南侨机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做南侨机工历史巡回讲座,掌声、泪水再次给我注入力量!

  “侨”,那份情牵着我为之而忙。

  记得,在探望久病卧床的机工林英保时,其家人说他对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但我面对他说到南洋华侨、说到南侨机工及其他的战友时,他大声的重复着“记得、记得”。泪水顺着他的眼角流了下来,湿润了枕巾。

  多年前,找寻到新疆还尚存一位南侨机工的信息后,我及时与他联系,并通过当地侨联组织使他的待遇得到落实并补发工资。在那不久后,我收到一份包裹,打开,是来自新疆的葡萄干。一位远在新疆,九十高龄老归侨寄来的这份厚礼,其中的酸甜,我用心品尝。

大型交响合唱《南侨颂》

  知者有责!南侨机工是那段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我作为南侨机工的第二代,可谓这段历史的第二见证者,我有责任和义务记录、整理、宣讲父辈可歌可泣之史实。经过多年对南侨机工历史的搜集研究,我分别编辑出版《再会吧南洋》《南洋1939》,并多次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找寻南侨史,与当地华社、华文媒体联合举办“南侨机工历史追忆”专题讲述十多场。

  在致公党昆明市委的支持下,我组织创作了以南侨机工历史为主题的大型交响合唱《南侨颂》,这台节目先后在2014和2015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在云南昆明演出,之后应马来西亚多家华社邀请到吉隆坡和槟城做了两场专题演出。活动的组织赞助者、马来西亚拿督邱财加先生说:这台节目,台前幕后,有400人在服务。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海外华人不该忘却的一段历史,是华侨华人为自己祖籍国做出贡献而应该传承的精神,海外华人为祖籍国的日益富强深感自豪!

  2016年,《南侨颂》赴海南演出,我在海南海口与琼海两所学校开展了两场次“追忆南侨机工”历史讲座;2017年,在厦门“嘉庚精神宣传月”活动中,《南侨颂》做主题演出,近两千多人先后分两场观看合唱组歌《南侨颂》的倾情演出。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我与健在的几位老机工相处的日子里,我看到了父亲的影子。耄耄之年,仍乐此不疲地为“侨”奔走。我的母亲,身为侨眷多年,在与父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更明白何为华侨。南侨机工历史被重新认识之时,她替卧病已久的父亲参加活动。在她生命的关键时刻,南侨机工的工作需要我,她毫不犹豫地鼓励我前往。在我回来的第二天,她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在与母亲最后痛别之时,我心痛欲绝地诉说,希望她能谅解我,理解我……

  我的女儿在一次作文课时,写“你最感动的人或事”。一出教室,她激动地给我打来电话:“妈妈,最感动的人或事,我写了南侨机工”。

  这是血液里本来就固有的“侨”的情结,并且变得更深、更浓!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四个自信,我以为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华侨精神也是文化自信。南侨机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浓郁之家国情怀,之所以有那么多海外华侨华人为民族复兴倾其全力,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植根。

  “侨”,牵着我!我,恋着“侨”!

  【作者陈达娅系南侨机工后代,中国致公党昆明市委委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bet365赔率体系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