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乡情 > 正文

9.6万华人为英国冒死而战 明年或将为他们立纪念碑

2017年11月15日 16:26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11月15日电 据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消息,每年11月,英国政府和民众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缅怀在过往战争中为英联邦国家牺牲的宝贵生命。然而,现在的英国很少有人提及的是,1917年,曾有一支由9.6万名中国人组成的劳工旅远赴重洋,承担起了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西线战场上的劳力工作,为英军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必要后勤保障。

  然而这样9.6万中国劳工的存在,却从来没有被英国人纪念甚至提起过……直到昨天(14日),英国第四频道(Channel 4)播出了纪录片《英国被遗忘的军队》(Britain's Forgotten Army)。

(图片截取自第四频道)
(图片截取自第四频道)

  在第四频道在线播放页面的简介中可以看到,连英媒都承认,这9.6万中国人的存在和贡献,是被刻意“从历史上抹去”

(图片截取自每日快报)
(图片截取自每日快报)

  而《每日快报》在今天一早新鲜出炉的影评标题里,也将这部纪录片定义为“重写历史的谎言”

  跟随这部纪录片的脚步,让我们重新认识为一战中的英国冒死而战、却被刻意湮没在历史中的9.6万中国人。

  1916年秋,死在欧洲战场的英军士兵就已经超过25万人;而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Battle of the Somme),更是让英法两国伤亡人数一次性超过了60万。英军大量后方士兵不得不被临时征用到前线,造成严重的人手短缺,并且对物资供应链影响最为严重。

  据片中接受采访的史学研究者弗朗西斯伍德博士(Dr. Frances Wood)表示,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都已经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无法及时获取人力上的“外援”,那么一战战败将很快成为现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中国的超过14万劳工陆续到达欧洲,主要前往法国和比利时,援助深陷一战战场的英法联军。

(以上4图截取自第四频道视频)

  而根据英联邦战争坟墓委员会(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的统计,这14万中国劳工里,9.6万由英军支配,而除此之外3.7万人被分配给法国,1万多人在美国赴欧远征军中服役。

  1917年2月24日,载有900名中国劳工的法国船阿索斯(SS Athos)在地中海海域被德国潜艇击沉,其中543名中国劳工还没有机会踏上欧洲,就已葬身大海。

  后来中国劳工的运送路线就改成了取道太平洋、加拿大,全程需要3-4个月。中国劳工只能蜗居在的拥挤的船舱或是火车车厢里,不被允许踏上途径国家的土地,栖身之所只有客船和车厢。

  这部《英国被遗忘的军队》,叙事者表示一开始征用劳工的过程本身就是“秘密进行”的,这是由于一战中中国对外宣称的立场是“中立”。

  负责征用劳工的英国人之一,是当时在山东地区做生意的英国商人威廉·詹姆斯·霍金(William James Hawkins)。由于会说普通话,他成为了威海“秘密征收”工作的负责人。而霍金的孙子约翰·露西(John Lucy)回忆说,祖父从来没有提及任何一战、中国劳工相关的话题。直到约翰最近整理橱柜,才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木盒子,从其中发现了尘封接近一个世纪的照片,整整齐齐排列在其中。

  征收劳工的过程中,所有经过“筛选”的中国人,都要接受前来中国的伦敦警察厅警察收集指纹,然后获得一只印有代表身份的号码的手镯。据称这是为了方便识别每个劳工的身份,因为“中文姓名对英国人而言太难辨认了”。

  就这样,这些中国人成为了一个又一个金属手镯上冰冷的数字。

  这些劳工所获得的报酬,就是每天1法郎,以及家人每月收到10银元。不过为了换取这点微薄的报酬,劳工们需要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年难得3天假期之一的春节,他们就通过拔河、唱戏之类的方式,苦中作乐,简陋地庆祝一下。

  而他们的工作除了运输物资、建设防御工事外,包括填弹坑、清除地雷等,并且距离战场其实也是近在咫尺。说是“劳工”,危险性一点也不低于前线士兵。

  片中叙述者表示,一天1法郎,相当于劳工们留在国内捕鱼或者种田获得的收入的10倍。但叙述者没有提及的是,在战后清理工作中,自愿留下的英国士兵除了基本工资外,每人还可以获得相当于今天25英镑的额外补贴。而中国劳工的酬劳却没有任何增长,依然每天1法郎。

  通过资料图可以看到,即便合同中提到中国劳工不能以任何形式直接参战,但他们在战场上与武器弹药“亲密接触”,其实是家常便饭。法国史学家认为,绝大多数劳工在抵达法国、比利时之前,并不知道自己会直接上战场。

  用纪录片导语的原话来说,这些中国劳工在一战中起到的作用,却被“当做秘密隐藏了100年”之久。

劳工Su Yun-Yi的孙女Karen在英国长大,她回忆了祖父跟她讲过为数不多的战场经历细节。
劳工Su Yun-Yi的孙女Karen在英国长大,她回忆了祖父跟她讲过为数不多的战场经历细节。

  调查中国劳工历史的第四频道记者丹尼·巴克兰(Danny Buckland)发现,即便在途经英国、前往法国前,这些中国人都必须住在野外的秘密营地里。

  而当时的英国政府都禁止报道劳工的存在,因为他们不希望被工会发现这些“廉价劳力”的存在。

  巴克兰向共同出镜的华裔演员Jing Lusi(她的祖母来自山东)表示,华工在英国不被报道是由于政府出于工会方面的考虑,而在法国战场的报道中依然被刻意忽视,则是因为劳工从事的都是“苦力活”(dirty work)。

  那些被报道、被歌颂的“战场英雄”们,都只能是方便粉饰英法军队“光辉形象”的本国人。

  最讽刺的体现之一就是,当美军宣布加入欧洲战场,但由于行军缓慢而实际还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法国就有画家集结起来,在为期待一战胜利而准备的巨幅壁画《战争万神殿》(Pantheon de la Guerre)中,加入美军的形象。

  虽然当年展出的这幅巨画原迹已经不存在,但艺术史学者马克·勒维奇(Mark Levitch)却通过留存下来的缩小版画册研究发现,画中所描绘的来自23国、总共约5000个人物形象,每个国家都有明显代表人物和国旗元素。

  而美军的形象,勒维奇通过笔法、精致程度的对比认为,他们是在1917年被临时加上的,只为了“讨好”这来之不易的盟友。而因此在画卷上被“牺牲掉”的,正是中国劳工。

  勒维奇甚至发现了当年的一封私人信件,表述了“用美军替换远东人物”的要求,也算是侧面证明了他的推测。

  由于当初的壁画中,美军部分被保留下来,于是勒维奇又前往收藏该部分、位于美国堪萨斯的博物馆,请专家用紫外线等工具对于原迹残件进行分析,果然发现了仅剩的一个中国劳工形象。其颜料的痕迹比周围美军人物明显年代久远一点,更加证明“美军是后来加入壁画”的理论。

  法国德斯战场博物馆(In Flanders Fields Museum)的史学家Dominiek Dendooven认为,这代表着当年一个残酷的现实:20世纪初的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是“弱国”,这才连壁画上的一个角落都被随意侵占。

  历史,永远都是强者的历史。

  那时候的西方人,无论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其他国家认,都从骨子里觉得,“西方要优越多了”

  前面提到过的英国记者巴克兰承认,对中国劳工的刻意忽视,是一种种族歧视的行为。而英国人近年来终于开始重新挖掘中国劳工的历史,甚至像本文开头提到《每日快报》所评论的那样,“重写历史的谎言”,侧面说明的,其实是中国在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终于成长为让他们不得不正视真实的历史的水平。

  在英国,在有关一战华工研究的民间团体以及相关学术机构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认识这一群陌生的面孔。

  今年3月,来自利物浦足球队俱乐部学院以及埃弗顿足球俱乐部学院的孩子们,到访了利物浦当地的中国劳工墓,缅怀一战中牺牲的中国劳工。4月,杜伦大学举行了有关中国劳工的历史资料及图片展。而这个月,有关一战华工历史的讲座也在陆续进行……

  身为女王副官、曾担任伦敦红桥区市长的英国华人政治家陈德樑介绍说,目前在英国共有超过1.6万个为纪念一战而建立的纪念碑。就连战争中的动物,包括马匹、军狗等,都有属于它们的纪念碑。

  然而,目前没有一座纪念碑是为这9.6万中国劳工所建。

  2014年10月14日开始,陈德樑正式提出为一战中的中国劳工建立永久纪念碑的倡议——“确保我们铭记”(Ensure We Remember)。

  明年将是一战结束100周年纪念。陈德樑告诉记者,历经三年多的前期准备,目前为一战劳工立碑的项目进展顺利,选址定在伦敦城市机场附近,希望可以在明年11月英国国殇日(Remembrance Day)之前,在英国伫立起一座属于这群快被忘记的中国劳工的华表纪念碑。

留言来自于伦敦唐人街China Exchange中国劳工影像展现场。(欧洲时报实习记者王天圻 摄)
留言来自于伦敦唐人街China Exchange中国劳工影像展现场。(《欧洲时报》/王天圻 摄)

  以后,历史要由中国人自己来书写。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bet365赔率体系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