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8日 14: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第48-51期侨领研习班结业仪式”在北京举行。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出席结业仪式并为学员授课。 中新社记者 张 勤摄
加快知识更新 把握发展机遇 海外侨领爱上“中国课”(侨界关注)
据当地媒体报道,近日,2017年广西华侨华人社团中青年负责人研习班结业仪式在南宁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团骨干参与了此次研习班并顺利结业。
近年来,由国侨办、中国侨联及各地侨办举办的研习班、研修班进行得如火如荼,五湖四海的侨团骨干纷纷迷上这些“中国课”,掀起了一股回祖(籍)国“充电”热。
研习现场气氛热
“2013年,我第一次参加这类‘中国课’。”菲律宾华商经贸联合会会长蔡鸿语告诉本报。从2013年到现在,他已经先后5次到中国“充电”。
像蔡鸿语这样的侨团骨干不在少数。美国华人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辛洪军就是其中一位。仅从今年5月到7月之间,他就参加了3次。
“虽说是学习,但并不仅仅是上课。”辛洪军说,除了名师课堂之外,还有分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充电”的形式丰富多样。他对于自己在清华大学参加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的一次闭门会议,感到十分难忘。
“当时,会上的气氛可不是想象中的研讨会那样‘一团和气’。”辛洪军说。有位侨领站起来,面颊涨红、嗓门洪亮地表达了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担忧:“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很大的泡沫?这种泡沫会不会破灭?我们该怎么应对?”连珠炮似的发问点燃了现场气氛,许多侨团骨干纷纷就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思想碰撞、火花频现。
对于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李阿平来说,前几个月回祖(籍)国“充电”时上的一堂茶道课,令她印象深刻。
“从布置茶桌、泡茶、倒茶到品茶,茶道老师把每个环节的做法都传授给了我们。”李阿平回忆道。茶室中十分安静,每位学员都屏气凝神,目光紧紧追随着茶道老师的手,烫杯温壶、放茶泡茶、分壶、奉茶等等,步骤虽繁琐,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除了“知”,“行”也是研习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辛洪军向本报讲述了他前往北京侨梦苑实地考察的经历。在原来的首钢基地上建成的侨梦苑,在改造利用传统产业园区方面亮点颇多。“在原有工业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改造,使得死气沉沉的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的博物馆、人才工作站、2022年冬奥会指挥中心,这种高效率的利用模式让我们大为惊叹。”辛洪军说。
经贸文化成推力
截至今年7月,国侨办主办的侨领研习班已经举办了52期,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举办了32期。而这些,只不过是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各色研习班的冰山一角。它们仿佛具有“磁力”,吸引着各国侨团骨干跨越大洋和时区,齐聚在一方小小的“课堂”。
这股“磁力”的源泉正是中国不断提升的国力。
“祖(籍)国拥有巨大的机遇,发展很快,我们必须跟上祖(籍)国的节奏和步伐。”辛洪军表示,作为侨团负责人,自己有责任引领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到中国发展的大机遇中来。
中国的各类研习班对海外侨领来说,正是了解中国真实国情与各地现状、与海内外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建立工作联系的好机会。特别是在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中,不少侨领都表示,关于各国侨胞如何融入这一倡议的讲授令他们获益匪浅。
“课程安排很紧凑,老师都是名师,讲的全是‘干货’!”辛洪军笑言。
莫斯科孔子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国建还表示,他一直将在侨领研习班中学到的文化传播理念牢记在心。“文化就像一块‘敲门砖’,如果能在当地把文化活动办得红红火火,可以提高华侨华人的影响力和声望,进而促进经贸合作和项目投资。”
李阿平说,自己回祖(籍)国“充电”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文化交流活动是我们侨团很重要的活动之一。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宣传我们的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充电”成果获实践
“电量满满”的侨团骨干们结束学习、回到所在国后,很快便投入到了侨团建设的“更新升级”中。
“在参加研习班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全球侨创联盟。”辛洪军表示,这个组织是为践行中国“创新创业、招才引智”的号召而创立的,目前已经在美国硅谷、华盛顿、纽约、多伦多、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联络处。
陈国建所在的莫斯科孔子文化促进会则在近期开展了不少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举办“圆梦冬奥”中国书法展,还牵头促成中国格斗健儿和俄罗斯拳手的“大对决”。
“加油!加油!”对决现场座无虚席,在场华侨华人和俄罗斯人的助威声此起彼伏。在你来我往的“过招”中,擂台上两国选手旗鼓相当,展现出了各自的风采,点燃了现场气氛。陈国建回忆起当时现场的赛况,仍感到激情澎湃。他说:“这是近年来当地最壮观、最有人气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我们不搞‘假把式’,全是‘真枪实战’。”
李阿平也表示,自己将把在中国“充电”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文化活动的筹办中去。“今年10月举办中秋节活动时,我们就计划将茶道也融入其中,德国人对茶道十分感兴趣,到时候应该能吸引到更多当地民众。”(孙少锋 李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