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正文

中国古诗词的海外“粉丝”:受益匪浅的承袭者

2017年02月27日 09:3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记者

  《中国诗词大会》,让今年的新春佳节格外“诗意盎然”。放眼海外,中国古诗词文化和国学热近年来同样在不断升温,爱好者中除华裔还包括不少土生土长的外国人。

  受益匪浅的承袭者

  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上,不少观众对新加坡华裔选手李宜幸满腹诗书的气质印象深刻。李宜幸9岁随父母移居新加坡,此后在母亲引导下开始背古诗词,渐渐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兴趣。

  李宜幸参与《中国诗词大会》也在新加坡引发关注。《联合早报》报道说,李宜幸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是移居新加坡后培养起来的,这非常难得。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学生王书雅认为,在新加坡使用古诗词的机会不多,但对华人而言,不能完全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她说:“古诗词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学习古诗词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有净化思想的功能;在书面语中,偶尔使用一两句古诗词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在埃及从事多年汉语教学的谢银燕老师告诉记者,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绝句律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律感,又具有良好的意境。在海外古诗词教学中,将诗词朗诵与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此,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大四学生李安娜也有同感。她说,学习中国古诗词,有利于加深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孜孜不倦的传授者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很多人对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小池》并不陌生,对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教师刘超来说亦是如此。不过,这首诗对他而言,另有特殊的意义。

  去年6月,刘超所教的波兰学生在“小小汉语桥”比赛中就是通过朗诵这首诗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摘得唯一的一个特别奖。

  “小小汉语桥”比赛是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传统项目,每年5月至6月间举行。学习中文的小学生通过排演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节目参加比赛。一般而言,学生多以唱歌或跳舞的形式参赛,刘超则组织学生排演配乐诗朗诵,在比赛中吟诵了《小池》《登鹳雀楼》《春晓》三首中国古诗词。

  据克拉科夫孔院中方院长韩新忠介绍,尽管中国古诗词对于波兰汉语学习者而言比较难,但是通过这些诗词作品,让当地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对帮助他们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大有裨益。

  中国古诗词的海外“粉丝”中不乏土生土长的外国人。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生参与的最新一届悉尼“汉语之光”演出中,来自皇冠街公立小学的一群白人小姑娘穿着汉服表演了《老子的故事》,她们用还不太标准的汉语有模有样地大声念着:“道可道,非常道……”这个节目的导演马利特是皇冠街公立小学的汉语老师。上个世纪末,她去中国教授英文,机缘巧合下学习了汉语。马利特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如今,马利特在教授汉语时尝试化繁为简,设计浅显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笑声中走入宏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海洋。由好莱坞影片《捉鬼敢死队》引出钟馗捉鬼的故事;通过排演情景剧《年兽》介绍中国的春节风俗;从“冬至吃饺子”开始介绍中国的饺子文化……马利特说,她能感受到澳大利亚孩子对中华文化“无法抑制”的爱。

  《老子的故事》演出结尾处,在伙伴们的吟诵声中,一个小姑娘走出队伍,举着毛笔,大书一个“道”字。“这个细节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马利特说,“大道之行,他们是未来。”

  诗词文化升温彰显无穷魅力

  在刚刚结束的印尼日惹中华文化周中,有不少与中国古诗词相关的活动。比如,印尼中小学生“唱古诗”比赛,参赛者在指定的多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在舞台上朗诵并演唱。参赛者穿着中国古代服饰,古色古韵,在表演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

  印尼华文报纸《印华日报》总编辑李卓辉对学习中国古诗词的益处深有感触。他说,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一些经典的诗句自然而然就来了,引用起来恰到好处。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印尼华人学者梁孙逸博士表示,学习中国古诗词,让自己受益匪浅,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品位。

  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黄彬认为,让学生学习中国古诗词,能够帮助他们从文字的角度、专业的角度更系统地了解汉语,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黄彬正计划在孔子学院试点开设中国古诗词课程。

  “以诗言志、以诗寄情是中国古代诗人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留学生杨思思说,“不少爱国主义诗人通过赞美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寄情于景。这类诗词能够激起海外华人的归属感。”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bet365赔率体系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